小童猛不防给他这样一吓,扁扁嘴就要哭,小许忙道:“不哭不哭,好孩子,告诉叔叔,你叫啥,家在哪里?”说着抱了小童去翻行囊竹篓,翻出一包松子糖塞在他手上。
小童捏着一把糖,照实说了,原来是本地一个杨姓农家的儿子,小许谨记着天师嘱咐,问清楚小童住址,连夜催舟赶回龙虎山。
小天师听说找到了“根气仙官”,也十分欢喜,立即遣人赶到杨家,假说听闻令郎神童之名,想要接出来,延请名师培养。当时是有这类佳话的:寒门天才得到缙绅资助,苦读十年,终于折桂蟾宫,鱼跃龙门。这样的故事在坊曲之间最受欢迎,讲述者往往添油加醋,传得像话本一般,令听者好生神往。而朝廷本着“盛世修文”的宗旨,在各省广立“提督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学政”,大兴文教,对于此等发现、奖掖后进的善举,亦着实勉励,加意提倡。须知在清代,每县学额相当有限,譬如道光年间,江苏苏州府曾出现一万多名童生竞考四十个秀才名额的残酷局面,普通农家子弟,非极其出类拔萃者,根本难以跻身士林,而只有天分,没有名师点拨,亦万难成功。因此小天师此举,真不啻为杨家打开了通天之门,一家人喜出望外,众星拱月般陪着那小童子,齐赴龙虎山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