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庵从以本于天理的性善为宗的立场出发,承认了阳明的“致良知说”“四句宗旨”,但信奉王门正统派钱绪山的“四有说”,与当时提倡王门现成派王龙溪“四无说”的周海门进行了辩论。那是因为担忧上述弊病。(《明儒学案》卷三六,《泰州学案五》,《九解》)
敬庵对于先儒,排除门户之见,以取长舍短为宗旨,认为致力于关于心性之隐微和学问之宗旨的解说、讨论学术的异同、对异端的辩难等都是错误的,专门说明了实修的要点。(《敬和堂集》卷五,《答陈弘宇郡公》《答陈实卿》;卷四,《与朱偕之水部》)到了门人冯少墟,由于当时现成派末流的猖狂自恣、俗学的功利客气、时人的蔑视讲学等弊端严重,他于是切论天理与性善,阐述讲学讲论的紧要,以尽对异端的辩驳为“明学觉心”(《冯恭定全集》卷七,《宝庆语录》;卷二,《疑思录三》;卷五,《答络缵宁丈》)。少墟也认为阳明的致良知说是以天理为本的而承认之,并将其与朱子的“格物穷理说”视为同旨。(同上,卷一六,《别李子高言》)他特别切论天理的严存,称之为“说心而论理,吾儒之道”,以“理”之一字作为辨别儒、佛的骨子。(同上,卷一,《辨学录》;卷八,《善利图说》)少墟对过去的儒者以下学与上达、渐修与顿悟、经世主宰与明心见性、用与体之论来说明儒、佛之别感到不满,将从其本源、本体,即从宗旨上辩驳异端作为己任,对儒、佛的心性论、生性论、有无论、本体工夫论等一一阐明其宗旨的异同。总之,佛之所以成为异端,是因为没有得到吾儒作为体的天理,天理和人欲不能两立,因此中间没有路。所以,丧失理的佛氏空无之论,最终只能成为纵欲佛氏之论不过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好利取名而伸张其辩罢了,其流弊是不可挽救的。(同上,卷八,《善利图说》;卷一二,《关中书院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