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大家乐”工作时间最长的舞台灯光师,彭振坚是深圳最早的文化建设者之一。在他眼中,“大家乐”从一个“土台子”发展成为群众文化的代名词,除了不断创新发展外,更重要的还是坚持自觉参与的演出模式。这种舞台模式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缩影——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为深圳青年建设者们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即使“大家乐”的舞台已经被拆除,但是“大家乐”精神依然伴随着深圳,依靠这种精神,深圳人正在培育着一座文化绿洲。
也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家乐”自身不断创新,突破以往较为简单的自娱自乐“卡拉OK”的独唱形式,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外,逐步向系列化、专题化活动发展,演出节目既通俗又不失品位。如开展暑期公益义演、文艺交流、歌星献艺、热点论坛等项目,活动红红火火、生动活泼。这样,来深建设者们既可不花钱观看公益义演和周一至周三的自荐表演活动,有时也可花5元、10元享受到诸如郭颂、戴军、江珊、王子鸣等全国著名歌手的演唱和著名演出团队的精湛表演,还能在各种主题文化艺术活动中历练素养、陶冶情操、扩大视野。1991年,深圳市政府拨款65万元建成“大家乐”新舞台,配备钢网结构及灯光音响设备,舞台形象焕然一新。1993年,“大家乐”舞台举办“卡拉OK”月赛、季赛和年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明日之星”专场演出,造就了一批人才。1994年,响应党和政府“让民工留在当地过年”的号召,首次创办的“深圳是我家”系列文化活动,引起全国反响。1995年推出青年业余歌手“个人演唱会”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