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行进在深夜的浓雾之中,逃跑的士兵疲惫不堪搭上便车意欲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因为一条从树丛中窜出的狗儿,在一个不熟悉的小镇下了车,意外出现的小狗仿若某种命运的暗示,它一直死乞白赖跟着士兵,直到最后士兵被枪杀,它逃离来了大船. 第二个前段以奈莉的养父和谋杀士兵的社会人士开头,他们说的话让人云里雾里,却在透露着一点一滴的故事线索,接着养父从宾馆出来后,士兵遇上带他去小旅馆的男人,进入小旅馆遇上奈莉、贵族男人、奈莉的养父、谋杀士兵的社会人士,他爱上了奈莉注定了悲剧的开始,被意外卷入原本小镇上正在纠葛的爱恨纠纷之中,士兵以自己的男子气概帮助奈莉逃离苦. 在上船后他动了恻隐之心,赶回去见奈莉. 士兵死亡那一刻,我们只能听见女人的尖叫、士兵的深情对白、枪声. 他的深情表示并不后悔,船声主观上对这个……很私人也很有心机的作品,年轻强壮、也饱经波折的以色列人来到巴黎,抛弃了自己的母语,妄图重新扎根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但为他将巴黎的大门漏开一条门缝的情侣,对他终不过是各取所需. 深陷乏味生活的平庸作家,需要他的痛苦与磨难来汲取灵感,拨弦弄管的白富美,需要他如雕塑般的精壮肉体来满足欲望. 在这种暗藏默契的病态模式之下,是西方国家对难民苦难生活居高临下的消费以及对其劳动力想当然的觊觎. 而站在难民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选择极端的暴力行为,还是讨好地试图融入,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曾被真正关注,也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寻得真正的自我认同. 西方只接受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否则即使再高昂的呐喊,也会在整饬的管弦乐中变成失声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