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其内容主要是用不同寻常的事件来讲述佛教的义理,语言风格为口头语或接近口头语。有些“变文”是有基本素材的,并且多为历史素材,人们只是将这些素材改成了变文而已。可以说,“变文”是最早有记录的口头语文本。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变文”的产生、散文夹杂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的形式以及变文的分类和界定等,与佛经的解释和普及,同时也与从公元4世纪就开始的“讲经”或“俗讲”有关。
对变文这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最重要的无疑是其来源问题。《敦煌变文集》的编者认为对仗、诗歌形式和节奏等中国本土元素是“变文”的基本形式,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元素是一些添加成分,它们只是覆盖在原本的宗教意图之上,并最终使“变文”世俗化。对于认为“变文”结合了佛教讲经传统和叙事传统的观点,目前是存在争议的。从作者基本不关注真实的时间或空间,而他们自己也完全没有被指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民族文学,而非官方承认的文体。虽然我们所知的所有“变文”都出自气候干燥的甘肃西北部敦煌石窟,但这些作品本身并不像是出自偏僻之地。